(撰文|王婷婷 来源|风财讯)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对全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尤其是对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疫情既是揭开这一领域真相的杆,也是加速整体波动的催动器。
站在商业视野来看当前的“世界与中国”、“城市与乡村”、“大企业与小企业”、“地产与非地产”,一些令人咋舌的改变,足以引发深思。
世界与中国的新关系
“逆全球化”思想不断抬头,处于这样格局中,无论是中国、美国,还是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更多国家,都备受左右。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最大国际环境,就是中美关系引发的连锁反应。
大国之间的博弈势必会影响到全球金融市场、贸易市场的波动,随之而来的是投资风险,也是新的投资逻辑。
欧美和中国完全脱钩是不可能的,只不过目前中国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可能会有所调整。
“内循环、双循环”的提出,就是决策层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新判断。
国际国内双循环,是既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发展态势,也要挖掘国内循环的潜力。
这是非常必要的,是即使没有中美关系的变化,也会发生的趋势。
城镇乡村边界模糊化
新的发展基调之下,中国的发展方式也面临转变,城镇化将继续、且升级,中国城市和乡村也将迎来新发展。
上一轮城镇化,对中国的地域关系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看到,我们从原先的“要想富先修路”,到后来高速公路遍地,再到高铁迅速发展,这一发展历程,缩短了城市和乡村的绝对距离、时间距离,促成了人群的流动,也提升了乡村的“可驻留性”。
新时期的城镇化,根本是“基础设施的升维”,由此会带动“新基建”、“数字基建”等。
表现出来则是一轮数字化高速公路、信息化城市公建的建设。
这会继续带动我国相关产业链的重构,让区域的经济布局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和乡村的劳动力,将加速流动,但方向不一定是乡村to城市,而可能是乡村与城市局部融合,人们可以选择在核心区、融合区工作,在融合区、乡村安居。
这意味着,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将更加紧密,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环境,人们的选择面也随之扩大。
大者恒大与夹缝求生
当然,这当中也意味着企业家的机会。
疫情之后,我国提出“两新一重”,所谓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建设,这里面包括了基础设施的升维。
疫情的冲击也让数字经济、数字基建等产业的升维,需求更加迫切。
这正式最大的企业机遇。但客观而言,重大的基建项目,倾向大企业。
大企业在新一轮内循环增长中,有更多的机会、更广的市场空间,“马太效应”或越演越烈。
毕竟整体经济是减速的,而且受着疫情冲击,据测算我们的平均减速期10年-20年,大概稳定在4%左右的速度。
那么小企业要在下滑通道里获取机会,只能“谋求缝隙”,即做小而美、小而精,赚到能让自己过得不错的钱就够了,依靠杠杆扩大规模打破格局,这种可能性将越来越小。
“大房地产”时代来了
对于房地产行业,整个经济的趋势和变化,体现地十分明显。
房地产经历了高增长期后,以后的估值空间已经没有巨大的拉升空间,房地产企业的整体估值水平,基本稳定。
从黄金时代到了白银时代,对于总量稳定且下行的行业,资本市场不会给高EPS,这是估值的基本原理。
与此同时,房地产的集中度会继续提高,这是几乎所有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大企业白马股将分羹更多的资金,小企业的资金空间逼仄。
正因为房地产的红利期,即将慢慢走完,资本市场不断寻求新的“第二曲线行业”。
目前,估值更高、给予的发展预期更高的行业有医药、基建、新消费、技术创新等。
从这些新兴行业里,很多人应该看到了房企的影子。
的确如此。
实际上,房地产的红利结束,是指以住宅开发为主的传统地产模式。而房地产是一个多产业链的行业,影响众多领域,房企也更容易蔓延到相关产业。
围绕新基建和新消费,目前房企已经从“产业园”、“城市配套商”、“物业服务商”等几个新的定位发力,并且迅猛发力,寻求占领新鲜市场份额。
这就是目前“地产和非地产”的关系,旧领域收缩、新触角外延,地产和非地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房地产”的概念逐渐盛行。
从目前的反应看,资本市场也是认同这一逻辑的。
尤其是疫情出现,以物业服务为代表的行业,拔得头筹,表现出重要的社会存在感。
物业股大涨、估值高启,房地产企业也纷纷分拆物业上市,且估值表现均比较乐观。
长远来看,疫情之下,国际国内来到了新格局;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发展到新的阶段;商业战场中的大企业和小企业,面临新的生存环境,对发展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无论地产还是非地产,经济菜篮子里的各个产业,都需要直面新陈代谢,并积极为新领域的发展“让道”。
在漫长的减速期中,整个经济将逐渐处于某种新常态,这对一些人来说是危险,对一些人来说是机会,眼光、视野和能力,将更加重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