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24日报道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11月20日刊登题为《土地改革是否终于来到了中国?》一文,作者是德克斯特·罗伯茨。文章称,中国领导人在日前结束的全体会议上提出了众多优先考虑的改革事项。一个关键的改革议题是土地所有权的改革,目的是让农民能够更加自由地租赁、出售和抵押他们的土地,这有望促进中国仍然十分落后的家庭消费。
文章称,总部位于伦敦的凯投国际宏观经济咨询公司经济学家马克·威廉斯和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在20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党的领导层同意进行土地改革,这将使农村家庭的收入增加。改革会很缓慢,但其结果应当能够促进消费支出。”
文章指出,目前的这套土地制度最早要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所有的农村土地都被归为集体所有。这一模糊的地位使得农民无法出售他们所居住的土地,而地方政府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自由地”征地——有时需要通过“强制手段”——并且将土地转变成工业和商业用途,这成了地方政府关键的收入来源。
据悉,美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是一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非营利机构,主要关注土地权益问题。该研究所驻北京办事处高级律师李平(音)估计,地方当局出售土地的价格通常是他们支付给农民的补偿金的18倍。《彭博商业周刊》2013年早些时候报道称,这种情况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性日益增加,许多农民抗议政府的征地行为。它还让农村人口“始终”处于贫困状态。
文章称,不能笼统地说所有征地行为都是“贪婪”的。据世界银行估计,地方政府需要负责80%的公共支出,包括公民的教育、医疗和养老金等,但他们只能获得中国税收总额的40%——依靠其他收入来源,例如出售土地,是可以理解的。彭博新闻社2013年9月24日报道称,据中国财政部透露,地方政府2012年的土地出让收入达到2.67万亿元人民币,约为税收总额的一半以上。
凯投国际的经济学家写道:“由于农民和集体被禁止出售农村土地,征地成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他们将土地改为商业、工业或居住用途,增加一些基础设施并且将它们出售。工业企业通常能以低廉的价格购得土地,目的是鼓励它们在当地设厂。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向这些企业征税来获得收益。”
文章指出,此次改革的目的是从所谓的“农村建设用地”入手,它属于全部农业和耕种土地的一小部分(约占十五分之一),但凯投国际估计,它的面积仍然是现有城市土地的7倍。这些土地足以给农民收入带来显著增加。
文章称,有理由相信,中国当局会采取稳健步骤。从地方政府手中拿走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一个敏感问题。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透露,截止2013年年中,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为9.7万亿元人民币。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玉辉估计,如果加上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它们是为了帮助地方政府规避对直接借贷的禁令而建立的——积累的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可能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9月9日在央行网站上发表文章警告说,地方政府依靠土地出让和地价上涨来偿还债务的现象产生了“许多问题”。
凯投国际的两位经济学家写道:“自由的土地出售不可能发生。共产党首先进行了试点,而不是在全国层面立即推动这一改变。土地测量将花费很长时间——目前进行的土地所有权调查将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完成。研究指出,仅有不到一半的农民拥有正确的土地权益证明。”
文章指出,这也不是人们第一次听说中国的土地改革了。凯投国际称:“此前,2008年的三中全会也曾提出类似建议,但最终不了了之。”(编译/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