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以房管人”玩高科技
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人脸识别全境覆盖
中房报记者李文姹 北京报道
小区安装“人脸识别闸机”
号称“中国硅谷”的北京市海淀区,在“以房管人”政策上也玩起了高科技。
1月13日,海淀区房管局副局长孙怀强在海淀区十五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上透露,海淀区计划在区内各小区外安装“人脸识别闸机”。
他表示,先期会通过已有数据分析住宅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再通过闸机确定住宅的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数,通过数据就能获知一个小区的居住人口,可以反映全区的人口分布情况,数据可以服务于人口调控,从而实现“以房控业、以房管人”的目标。
此外,仅为房管部门所用的“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能同时为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疏解人口等进行服务。
人脸识别闸机覆盖全境
孙怀强透露,海淀区房管局接下来将会引入社会资本,计划在区内各小区外安装“人脸识别闸机”。目前该系统已建立了全区250个“棚改”项目信息库,在一亩园棚户区进行了试点。
“人脸识别系统目前还只能统计常住人口和小区常住人口的数据,流动人口数据由于采集难度大,尚未实现。数据互通互联仍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壁垒。”建设综合勘察设计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海龙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采访时说。“通过门禁系统的人脸识别可以解决流动人口统计问题。”
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
早在2012年10月,海淀区政府就在“智慧海淀”整体框架下,立项建设拆、建、管“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孙怀强介绍,平台以房屋图元为支撑,房屋管理为主线,以“以图管房,以房控业,以房管人”为目标,搭建海淀区房屋基础数据库。
具体而言,此系统像一张“地图”,整合了地理位置、进驻企业、人流分布、物业、房屋安全等,可实现系统平台的产业布局分析、楼宇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业态监控和调整等功能。
孙怀强表示,在产业调整中,腾退哪些企业、如何利用空间进行腾退,都需要有数据支持。应用此系统,可更直观了解区域内入驻企业分布情况,有助于更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以中关村海淀园等园区为例,通过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可直观掌握各写字楼入驻企业名字、性质及一两年内的产值税收。根据企业产值税收对比,可有效解决过去主管部门因不了解各企业产出比而盲目批准企业增加用房的情况,可优先解决产值小、但税收贡献大的企业用房。
此外,该系统也能更好实现“以房管人”。孙怀强表示,通过摸底区域内有多少住宅,可分析出该区域人口承载能力,比如一个区域实际房屋承载5万人,但可能公安登记数据为7万人。这将为人口管理政策提供数据依据。
该系统目前已全面覆盖海淀区已登记房屋建筑面积1.4亿平方米,房屋2.5万栋,99万户,物业项目1363个。按照海淀未来三年计划,将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完成覆盖全区的房屋基础数据库和三维精细建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