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 文|任英楠
4月15-16日【更下一层楼·品器不动产论坛】将亮相上海。即将启程之际,凤凰网风财讯特邀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郝晓深入探讨存量医疗建筑。
风财讯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郝晓赛就存量医疗建筑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郝晓赛谈到疫情刚发生医院还没有做很很严格的一些措施管控筛查,一个确诊病人在医院中的这种轨迹,所以那时候就非常原始的反映了疫情之前患者在医院中所遭遇的这种寻路的种种的窘境和困境和一个很典型的记录。
一篇报道里提到一个病人正常看病的活动轨迹,两个多小时去过十几个空间,他作为1个很小的一员,密接了1000个人,这个案例太经典了。
从这个简单案例可以看出这种情况的出现其实是出于一种管理的分类的需要,对于患者来说完全是隔行如隔山,就医时他是完全不知道的医院的情况,尽管有时候建筑师包括医院管理,他们认为自己做的相当清楚了,但是如果不从患者的角度行外人的角度去走一圈的话,你永远是不能发现问题的。
凤凰网:您在大会上探讨的主题是存量医疗建筑的BUG,能否提前给我们剧透一些亮点?
郝晓赛:会上我将谈到现有医疗建筑中一些我认为存在问题的地方,其中会提到目前来说我们国家主流医院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我从2007年读博到现在已经2021年了,我在广泛的调研过程中间发现一直存在一个现象,很多患者他们反映去医院里边的时候,无论老年人,年轻人、中年人,无论他们去大医院还是小医院,无论去新医院还是老医院,各种广泛存在一个问题-在医院就医时不知道要去哪儿,一头雾水。
我广泛做完调研之后发现这个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是大家对医疗建筑使用怎么说吐槽最多的一个点了,比如说2020年3月份,我们在做北京两个老教院调研的时候,其中一个医院的医务人员就跟我们说,他说在他们医院里边病人问的最多的三个问题就是说,“我在哪”,“我应该去哪儿”,“我该怎么去那”。
与此同时,医院的医务人员也表示他们在他们院里边也是这种情况,这种情况造成了大量病人的无序流动,并且这个原因是造成病人焦虑的一个很重大的组成部分。
在我的研究中发现这个现象很好解释为什么它会普遍存在。是因为我们国家现在公立医院他其实是在围绕着效率来进行医疗服务的组织,围绕着效率的话,那么它的目标一定是让一个医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接诊更多的病人,这么一来的话医生不能动,医生不让病人动。
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那么我们医生和护士的数量也相对其他国家要少很多,你每千人口很少,会比他们要低很多,你要乘上14亿人口的这种基数差距又不是一星半点的话,那么主体的医院基数都会是这么一个情况。
那么医生把一个病人他所需要的全部医疗服务,它分成门诊,一级检查以及住院,然后一级里边可能有人看B超,有的人抽血,有的人拍片子,CT或者X光视等。
那么如果是医生分工协作的情况下,那么每一个病人他所需要的他去趟医院,从诊疗到取药完成一个完整的需求,已经在医院里被切分了,在此被切分的情况下,病人只能从一个目的地到另外一个目的地。
在医院里面不同的目的地是分散在医院的各个地方,即使是有专业的团队介入,专业的团队,他能解决的问题特别的有限,等于是专业团队已经把医疗的功能不同的分组分在门诊门急诊一级和住院了,他还要在中间在设计最短路线的话,就简直是一个悖论。等同于制造了难题又要去解决它。
因此基于此他能做的工作也就是把门诊跟用的最多的科室是相邻,比如妇产科和B超科相邻,然后内科和抽血科相邻。
当建筑物环境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撑,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生存经历,不同的认知能力,甚至有些病人行动不便,大家经常会遇到寻路不顺利的情况就是广泛存在的。
凤凰网:在房地产企业如何提升不动产标的价值上,您有怎样的思考和建议呢?
现在房地产企业做医疗建筑领域是个很好的补充,因为目前大量的这种公立医院,他为什么要采取效率之上,大部分公立医院就会拿政府的预算来做建造是试图通过低成本的,医院平时要用自己的对你自己担负运维的成本。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话,作为一个社会的这个功能机构,它提供14亿人的诊疗服务,面向14亿人提供诊疗服务主体的话,它一定会要低成本的,然后快速的让尽可能多的人去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如果是房地产行业涉足医疗建筑领域,像我希望他们能够改善一些主体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要面向广大的民众提供低廉的,然后尽可能让他们享受到优质优质的医疗诊疗服务,那么这种情况下他们付出的代价现在能就是这种自己在运输自己,然后过程中间会遇到什么问题,我觉得寻路不顺利的问题,或者说感觉进去就不知道怎么开始。
在我上面提到问题上改变就医体验,能不能顺利的找到这个路,那么说如果是私有的投资的话,那么他的一些思路是不是就可以跟广大公立的一种相反一种思路,就是稍微成本稍微高一点,因为我们国家大家知道社会结构是分层的,有大量存在低收入阶层,还有少量的这种中产和高收入阶层。
那么如果我们的医院现在没有分层,比如说有少量的分层,有些国际的私立的医院,然后大量的比如说中等收入的人,他愿意稍微多花一点钱,然后不要在这种奔波又享受到一些高水准的医疗服务的话,能不能有这样一种医院的建设去弥补市场的不足,也就是说让他在同等这种诊疗水平的情况下,让他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些尊严,不至于自己到那边去就是说自我运输。
其实现在已经有这种现成的成熟的解决方式,也就是说“病人不动医生动”就是简称是这样的,实际上就是说在一条周走廊的周围去设立病种所需要的门诊,相关检查以及他的住院就在一条走廊的周边就完全布置上了。
这时候当然需要每个病人他所享用的建筑面积增加了,所需要的建筑设备的医疗建筑,不是医疗设备这种投资成本也增加,所需要的医护人员个税它的成本自然就增加了,但是他可能就享受到不同的这种体验。
我想可以从一个角度去讲,有的时候建筑设计的水准的高低,如果说不是业内人士,不同的百姓对不同的设计有自己的不同的嗜好品味和它的想法,这部分是市场导向的实际上有点这种市场导向的。
我认为对地产来说有一个点很关键就是说这个建筑养成记那本书里反复提到一个点,就是说建筑本身在他全寿命之全寿命周期之内,它的功能是否具有适应性。这是一个建筑地产它的地产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
凤凰网:近年来城市更新在房地产领域热度很高,城市更新项目推进的成本是很高的,城市更新的高成本在您看来是与建筑生命周期有关吗?
郝晓赛:我在读美国《建筑生与死》时会反思中国现在的建筑物,我们是不是缺乏这层面的考虑。我们在一开始建造,甚至我们在拿到一个既有地产在做改造的时候,还要给自己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改造余地,或者说未来少加改动甚至不加改动。
近100年来我们在静态社会里边呆很久了,尤其是近从80年代到现在,然后这个时代会变得特别快,人类建筑领域就是好像如何去适用变化很快的一个节奏,然后去改变自己原来的静态这种设计思维,我觉得这种想法在这个时代房地产领域,大家更多要引起思考,然后更多的推广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