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凤凰网 作者|陈文莉)
“二次混改”靴子落地前,绿地控股交出的年度业绩报和一季度报,给公司增加了一定砝码。
2020年绿地实现营业收入4558亿元,同比增长6.53%;扣非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同比增长13.13%;基本每股收益1.23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8.57%,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
期内,绿地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4.1%,较上年同期上升1.3个百分点;净负债率为139.2%,较上年同期下降17.7个百分点;现金短债比为0.97。
“三道红线”指标上,绿地2020年度三项指标均在“红档”。不过到今年一季度,绿地货币资金899.33亿元,短期负债690.85亿元,现金短债比1.3,“一条红线”提前转绿。
“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多季度。公司有息负债增加空间调整为5%,融资压力骤降。我们会进一步提速去杠杆计划,力争今年内实现两条线‘转绿’达标。”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
基本面“一升一降”
2021年一季度,绿地实现“一升一降”,基本面有所回暖。
首季绿地营收1326亿元,同比增长66.58%,其中房地产业营业收入487亿元,同比增长29%。
利润方面,绿地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0亿元,同比增长9.06%。整体保持了2020年的盈利状况,期内绿地净利率4.64%,毛利率14.41%,相对稳定。
债务方面,绿地负债超计划降低,长短债结构改善。
2020年绿地全年有息负债余额3218亿元,整体平均融资成本5.64%,继续保持在低位。
一季度资产负债结构有所优化,净负债率累计下降52个百分点。同时,长短债比进一步扩大到5.26倍,有效降低了短期资金还款压力。
这使得联合信用评级维持绿地集团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维持“稳定”。
地产调结构抓回款
业务端,具体看绿地的两大主业——房地产和基建,有不同的发展节奏。
房地产业务的主要基调是恢复和回调,主抓大盘销售和商办去库存。
风财讯注意到,2020年绿地的房地产合同销售金额3584亿元,回款3089亿元,回款率86%。
到今年一季度,绿地的销售金额702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回款671亿元,同比增长43%,回款率达到96%。其中,住宅回款576亿元,同比增长55%,回款率116%。
一季度狠抓销售和回款,有较明显成效。
另一方面,因为前期受商办拖累,目前绿地的主要功夫,花在调整结构上。
可以发现,2020年绿地的合同销售金额中,住宅销售金额2725亿元,同比增长8%,占比达到76%,商办占比24%。
目前绿地全年累计获取项目90个,新增土地面积1365万平方米。总土地款929亿元,总货值约3330亿元,平均楼面价3175元/平方米。
其中,一二线核心城市项目占比提高,按货值计算,约70%的项目位于一二线城市,存货周转率维持行业低位,去化难度降低。
基建坐稳第一主业
作为绿地的第二翼,基建产业2020年新签合同6103亿元,同比增加62%;实现营业收入2334亿元,同比增长24%。
2021年一季度的增长更为明显。
数据显示,一季度累计新签合同金额1859亿元,同比增长94%,实现营收756亿元,同比增长122%,营收占比高达57%,远超房地产的36.7%。
截止3月31日,绿地中标10亿元以上的基础设施项目27个,先后承接了南京地铁9号线、茅台酒厂建设、黄河公路大桥改扩建、西安楼观新区旅游生态产业园、昆明东川区北部新城建设开发等重大项目。
在房地产和基建回稳,给了绿地的金融、商贸、酒旅、康养等综合产业有了一定支撑。
张玉良要求,未来五年,地产提质量、基建上水平之外,“消费扩规模、金融数字化、协同增动能”是主线。
其中第一站,就是部分产业做大规模,部分产业登陆资本市场。
据了解,绿地的金融和酒旅,正在冲刺双REITs上市。
金融方面,绿地2020年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通过引入战略性投资者,获得新加坡数字银行牌照,REITs发行推进有了阶段性成果。
同样,日前绿地酒旅REITs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已进入最后的百米冲刺阶段。
冲规模方面,据了解,绿地商贸方面,全年营收80亿元,同比增长19%。酒旅方面,继续推进轻资产管理输出,全年签约项目20个,在上海三甲港打造首个微度假项目等。
康养方面,2020年首个康养社区开园运营,并顺利引入德国费森尤斯奥美德集团、日本船井集团等高端医养资源,转型升级正在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