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风财讯 作者|王婷婷)
攀冰爱好者田明,已经战胜了他的第12座冰山。
7月8日朗诗绿色生活(1965.HK)正式敲锣上市,田明打通了朗诗的第三大上市平台。
朗诗绿色生活上市前一天,暗盘最高涨幅近200%,上市首日集合竞价阶段股价一度拉升528.9%,开盘报6.00港元,涨88.68%,收盘报4.50港元,涨41.51%。
这几乎是今年物业股上市首日的最好成绩。
田明在致辞中提出了一个关键词——绿色。
以这一个差异化关键词为“矛”,朗诗已经打通了三大资本通道——朗诗绿色地产00106.HK、朗诗绿色生活1965.HK、Landsea Homes Corp(朗诗美国地产Landsea Homes在纳斯达克设立的SPAC壳公司)。
风财讯获悉,朗诗控股旗下的朗诗绿建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朗绿科技”)正筹备在国内的科创板挂牌,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至此,朗诗集团构成了“4+2”的版图——4个上市平台,即三大服务公司(地产服务、生活服务、科技服务<朗绿>),1个美国重资产公司;2个创新业务公司,分别做TO B和TO C的存量改造业务。
另外,生活服务平台,未来计划融合常青藤养老、朗诗寓租赁住宅等业务,会放到一个平台上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多服务。
田明的战略版图,投影到资本市场可谓充满想象力,这将把朗诗控股集团带向何方?
对此,凤凰网风财讯对朗诗控股集团董事长、朗诗绿色生活董事长田明进行了采访,分享朗诗在公司发展中的“攀冰之技”。
做难而正确的事
生活服务可能成为百年业务
朗诗绿色生活上市首日的“大热”,体现出资本市场对差异化的认可。
而朗诗绿色生活的独特竞争力,主要就在于2个字——绿色。
数据显示,其绿色建筑项目占总在管面积的34.4%,远高于物企百强4.3%的均值。
风财讯注意到,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中,目前我国新开发建筑中绿色建筑的建面占比尚不足50%,而计划是2022年达到70%。
物业分析师汤晓晨认为,朗诗在绿色生活服务上的品牌标签和经验优势,契合“碳达峰和碳中和”趋势,有利于其市场化拓展和提升估值。
虽然在田明看来,高股价高估值,是好事,但如果跟“活得久”相比,他更情愿选择后者。
“物业公司是和生活服务息息相关的,是一个最有可能诞生‘百年企业’的赛道。”
田明两度提及这个观点,毫不掩饰对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视。
而物业公司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从切实解决生活的痛点入手。
比如,随着老龄化社会趋势发展,社区养老需求会越来越突出。朗诗的常青藤养老业务板块和绿色生活服务,如何结合培育上门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等功能,更好满足社区养老需求。
比如,现在很难找到好的家政服务人员;房子平均过7年就需要装修了,找到靠谱省钱的装修需求也很大,业主在房子转租、转售的时候,社区能否找到很好的租售业务...
这些和业主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朗诗如何协调资源、提供好的服务,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些痛点?
这是朗诗绿色生活在思考发展模式时,常用的出发点,也是田明认为朗诗绿色生活能够活得久的动力。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做难而正确的事。
(朗诗绿色生活联交所主板上市)
无创新的规模毫无意义
不在线上,就不在世上
朗诗不把1965.HK称做物业,而取名为“朗诗绿色生活”,因为基于生活的服务,是不断捕捉新需求、满足新需求,田明认为这是服务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所以他的态度也很明确——规模如果没有创新,就是没有意义的规模。
“我们肯定会做收并购,但考量是能不能让双方的价值提升,不能做到就不收。”
风财讯注意到,朗诗绿色生活上市以前,没有过收并购行为。目前公司的业务95%来源于住宅项目,5%来源于非住宅。
朗诗绿色生活行政总裁吴旭表示,朗诗绿色生活上市后会考虑收并购,原则是“资源能力互补、区域优势互补”。
业务上倾向非住宅,主要考虑办公,因为办公物业的绿色建筑较多,更能寻找到可相互赋能的伙伴进行股权合作。区域则瞄准一线和强二线城市。绿色收购是主攻方向,但不排除常规的其他形态的物业。
可以看到,朗诗绿色生活的规模扩张,以激发新的价值为前提。
田明直言,如今物业公司走入规模化发展、争相上市的阶段。但物业公司发展,不止靠规模,扩大靠业务,本质要靠创新、靠特质、靠优势,而不是靠钱收购。
“应该认识到,企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带来价值、带来规模提升,才是良性发展。没有创新,长时间看,增长是没有价值的。”
风财讯留意到一个细节,朗诗在2019年财报上新增了一列“研发投入”高达2295万,且逐年增长。物业板块同样如此,在传统物业基础服务之外,主要耗费在于服务软硬件的创新。
例如,进行“双碳”的绿色引导,做新能源汽车推广,为业主引进新能源汽车保障、异地充电、更换电池等服务;对于台风等极端天气,提前演练,用提高防灾韧性,减少物业的隐形成本。
随着绿色建筑的升级,升级相关物业服务,效果不会骗人。据统计,朗诗的二手房价格普遍超出区域同等房价的5%-10%。
基于智能、科技的物业升级,是否会惧怕互联网巨头的下沉打压?
田明笑言,传统物业服务板块“不在线上,就不在世上”。
但靠本事解决客户痛点难点,这是服务型企业的价值所在,是问题的关键。
“仅炒作互联网概念,在创新和增长上无体现,是无效的。”田明强调,线下能力很重要,没有扎实的线下服务,做不好这一行。
(田明接受风财讯专访)
以“战略版图”选择资本工具
每项业务做足差异化
朗诗地产业务2013年正式上市、朗诗在美国的地产公司2021年1月7日上市、朗诗物业板块2021年7月8日在香港独立上市。
田明向风财讯透露,朗诗的第四个上市平台已经在筹备,目前在上市辅导阶段,争取下半年递表。
详细分析朗诗的上市平台有一个共性——差异化明显。
例如朗诗地产,作为朗诗在中国境内地产业务的上市载体,它的收入,已经主要来源于为地产开发提供服务的“服务性收入”。
这意味着,朗诗地产已经是2.0版本的地产公司,做的不再是传统的地产拿地开发业务。
回顾可见,朗诗实际从2014年已经开始主要发展轻资产的项目,例如股权5:5占比合作、品牌输出、无股权纯代建业务等。
在田明的构想中,未来朗诗地产的发展,也是主要靠产品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提高“绿色”的覆盖率,希望成为一家另类的创新的公司。
朗诗在美国的地产业务相反,是重资产的模式。但它的特点是,在美国实现本土化发展。
在发展海外市场的房企中,如今绿地、万达、泛海等已在美折戟,在美上市的鑫苑置业主要业务在中国。
朗诗却在2013年进入美国市场后,形成了90%本土员工、非中国客户占主导的格局,并且在美国的业务布局完成了“微笑曲线”(即覆盖西海岸 南部 东海岸,三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如今,朗诗在全美能排近房企的TOP40,这对中国房企来说,几乎是“独一份”。
这个独一份,还出现在朗绿科技身上。
据了解,这一家公司脱胎于朗诗的“绿色科技”业务,目前以建筑的绿色、科技为主要内容。
“简而言之,朗绿科技的业务,就是做碳减排。”田明告诉风财讯。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建筑业,占了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无疑,朗绿科技是契合中国“双碳经济”需要的。
风口上的朗绿科技每年的签约量也明显在增长。毕竟这样“直击碳减排”的科技公司,目前国内少见、房地产行业内更是几乎没有。
除此之外,朗诗还有2个主要做存量改造的公司,以及朗诗寓(租赁住宅)、常青藤(养老业务)、青杉资本等业务。
庞大的业务分布,被囊括在朗诗控股集团“4 2”的业务版图中,各有特点、各有规划,各项业务又相互关联(即朗诗‘纵向相关多元发展’的业务发展模式)。
“对于业务本身则聚焦发展,不强求上市,在能够为业务带来实际的价值增长时,才考虑上市这条路。”
这是田明的价值观,与其说资本版图,他更愿意用“战略版图”的视角来思考业务前路。
于他而言,朗诗这样一个大综合的绿色集团,如今代表的不仅是一家公司,也是一种价值观和一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