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爱明谈城市更新:做时间的朋友
与刘爱明的专访约在中城新产业总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走进办公区,首层是通亮的展厅,布局,成果,相关赋能及技术,一一在此展示。
一张全国布局地图尤为显眼。目前合计签约运营产业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在运营产业项目29个,运营产业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涉及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工程、物联网、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六大产业方向。这是中城新产业自2015年成立以来的成果所在。
刘爱明表示,目前中城新产业深圳业务布局占比60%,深圳之外占比40%。今年将在长三角增加更多业务。
“今年华润置地与中城新产业合作成立润城新产业,中城新产业的业务将加速全国化。”
扎根深圳,全国铺开,中城产业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在刘爱明看来,中城新产业的发展速度,核心驱动力在于服务体系。“只要服务体系建立好,那中城新产业走出去的速度就会更快。”
服务体系建立在空间运营基础之上,产业园遇上城市更新将产生哪些新变化?产业园与城市更新的共性思考有哪些?曾经万科、中海背景出身,创业深耕产业地产的刘爱明,从产业角度,给出了新思考。
城市更新的核心在于运营
谈及未来城市更新业务规划时,刘爱明首先强调,“中城新产业做的事是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资料显示,中城新产业以“聚焦产业生态,成为高端产业运营服务商”为目标,以“践行产业升级,服务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为使命,以时代趋势与客户痛点需求为基础,专注企业转型升级,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产业服务,集聚产业资源,提升空间增值。
刘爱明进一步阐释,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城市更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在原有的建筑空间赋予新内容。“运营实际上是城市更新的核心。”
刘爱明强调,中城新产业定位是经营产业空间。例如,中城新产业在深圳坪山有一个产业园,原来是一个纺织厂,现在纺织厂在深圳产值很低,变成医疗器械园后,可能产生十倍产值。
“实际上空间没变。里面的内容变了。原来做纺织,现在做医疗器械,要运营一个医疗器械的园区。
运营是城市更新的核心,对于企业而言,运营能力则显得尤为关键。
刘爱明强调,产业地产和商业地产一样,商场的选址、设计及盖楼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商场的运营。商场开业的第一天都是很火,但是商场运营像跑马拉松一样,跑到最后才见分晓。
“因此,商场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商场的运营能力,而运营的本质是服务。中城新产业将服务分为两类,一类为企业服务,另一类为产业服务。”
与城市的“化学反应”
运营的本质即为服务,同时也在中城新产业的日常运营中不断实施。
中城新产业在主题园区内围绕员工的生活提供公共服务,如食堂就是一种公共服务。更关键的是产业服务,在主题园区内围绕企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服务。
以中城新产业智能硬件加速器为例。首先把智能制造的产业链研究清楚,然后将它的生态可视化,产品化,再围绕这些生态去做一些服务。
换句话说,中城新产业取得如今成绩与其专业服务力密不可分。不过,在刘爱明亦强调,中城新产业的业务发展亦得益于深圳的城市发展。
“中城新产业2015年开始创业,到现在的业务发展是得益于深圳,没有这个城市,可能中城新产业业务也许在别的城市不一定能做得起来。”
刘爱明表示,深圳是一个产业聚集度非常高、非常市场化的城市,对于中城新产业建立一套服务体系非常有帮助。“中城新产业业务和深圳这座城市是紧密相关的,我们的一些服务体系,首先得益于深圳为主的企业,其次才是外地企业,然后从深圳往全国去布局。”
从产业的角度观察深圳,刘爱明表示,农民房及一些农民盖的厂房,在深圳产业构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深圳产业不是以高端技术为主,但是深圳的产业特点是产业链非常齐全,深圳城市发展亦得益于产业链非常齐全,而不是高端技术。
“为什么上海造不出手机,广东能造出手机,不是因为上海没有造手机的最高端技术,关键问题是产业链不全。手机里面有很多高端技术,也有很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配件,但在广东,半个小时车程,就能把手机所有的零件买齐,在上海就买不到。
相对来说,深圳手机零件供应商技术含量不高,利润不高,他们能在深圳得以生存原因之一在于深圳有大量的农民房,可以让租金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谈及城市更新中平衡保留城市文化的话题,刘爱明强调,需要尊重历史,并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创新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