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架塔吊,3200多名建筑工人同时开工,重达1250吨的绿色吊车随时待命,将每段200余吨的受压环钢梁结构件吊装施工。
工体改造复建,又一次上演了“中国速度”。
出品 | 凤凰网问渠人物
凤凰网特约作者 | 陈喜儿
图片| 中赫工体提供
01
足球
人们已经记不清,是先有工体,还是先有工体路。工体北路、南路、东路、西路,围合成一座椭圆形的、向苍穹敞开怀抱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温柔巨兽”,成为老中青三代人的集体记忆。
2020年8月,北京工人体育场保护性改造复建正式启动,一年零四个月后,“新工体”的主体混凝土结构封顶。路过的人,都能热切地感受到——工体,又回来了。
提起工体,无论男女老少,用一个能统一描述它的词,必定是:人声鼎沸。
人潮汹涌的体育赛事,声嘶力竭的演唱会,24小时不眠的KTV——工体,是热血的代名词。
■新工体效果图
从工体北侧初见雏形的环廊步入体育场内,可以触碰到光滑如玉的灰白色立柱,那不是大理石,也不是水泥板,而是清水混凝土。
新工体,是中国目前清水混凝土用量最大的单体建筑,看似裸妆的立柱,后期不需要再进行二次装修——这是保留原工体外形的基础上,动用各界资源,所做的最前卫的单体复建。
■ 工体改造复建现场,摄于2021年12月
有人说,球场是一个城市的梦剧场,就像老特拉福德之于曼彻斯特,伯纳乌之于马德里。
2019年,72岁的伯纳乌球场启动了建成之后的首次大规模改造工程。皇马主席弗洛伦蒂诺的要求只有一个:把她改造成像悉尼歌剧院那样的地标性建筑。
与伯纳乌差不多岁数的工体,自1959年投入使用,跨越62年光阴,见证了北京城的每一次巨变,即将向世人呈现新的面貌。
它已经成为北京地理坐标之外的精神坐标,是一群标签鲜明的个人,或淡妆浓抹,或标新立异,勾勒了一座建筑单体与新旧时代衔接的文化缩影。
这是北京工人体育场的标签。自其正式投入使用之日起,它就属于足球。
1959年9月4日,工体的内场草坪走上了第一批球员,当天下午连续进行了两场足球赛,比赛结果是吉林队5:2大胜黑龙江队、河北队与解放军队1:1握手言和,46200名观众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这是工人体育场落成后的第一场足球赛。
1959年10月3日,全运会闭幕式上,工体上演了第一场国家队级别的较量——中国国家足球队和参加1958年世界杯决赛全班人马的苏联国家足球队。
从那时候起,工体成为热爱足球运动的球员和球迷心中的期待,也成为所有国人心中的期待。自投入使用之日起,就承载了家国一体的集体情绪,这是老工体不变的初心。
彼时,正值礼献新中国成立十周年。
从1996年至2005年期间,工体成为北京国安足球队的主场,北京国安队在工体接连取得佳绩,也让这里成为甲A和后来的中超联赛中著名的“魔鬼主场”。
2009年,在暂别工体3年之后,北京国安再次回归工体,并在当年历史性地获得了俱乐部队史首个中超联赛冠军。
■ 2009年中超联赛现场
2011年,工体再次进行改造,成为半专业足球场。
2012年,东京FC主帅波波维奇率队到工体参赛,他曾表示:“我是首次来北京,但我绝不是来旅游的。我们的目的是取胜!”不过,当得知工体至少有5万人到场后,倒吸了一口凉气:“在日本,恐怕只有国家队的正式比赛,才有可能将体育场坐满!这确实是一个恐怖的主场!”
在工体,一个个传奇的名字被记住,曹限东、高洪波、高峰、谢峰……在工体,一个个瞬间被记住——97年那场足球赛9:1力克申花,曾是所有国安球迷最有历史的记忆,那会北京国安的三大外援,安德雷斯、冈波斯、卡西亚诺同时出场,那个不平凡的夜晚成为北京国安无法复制的经典。
工体的影响力让它早已不是冰冷的建筑,背后站着的是无数热血的球迷,无数激情的呐喊。
在球迷眼中,工体这座“四合院”,承载了2200多万北京人的四九城情怀。
■ 新工体效果图
02
摇滚
在不举办体育赛事时,工体常常前脚刚送走球迷,摇身一变,下一秒便火速切换至歌迷模式。而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交相辉映,也成就了中国摇滚音乐史上的一段段经典。
1985年,当威猛乐队第一次来工体开演唱会时,音乐一响,震撼了北京的年轻人,原来音乐不仅可以聆听,还可以疯狂,甚至可以全场从头站到尾。
■ 1985年威猛乐队首次访华,当时的国人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摇滚表演,不少人被现场的光影灯效和炸裂的音乐声吓得目瞪口呆。
还有窦唯,对于一个当年才十六岁的男孩来说,演唱会的旋律和节奏让那一代年轻人记忆犹新,一切都未曾料到——这就是中国摇滚即将开启的大门。
1986年5月9日,崔健在工体首唱《一无所有》,震惊歌坛,华语摇滚从无到有。
两年后,他在为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全球现场广播中再次演唱了《一无所有》。人民日报这一年的某天,以一篇1500字的文章《崔健的歌为什么受欢迎》作为文艺版头条发表。
自此,最初不被理解的摇滚乐,开始随着大卡车被带到大江南北,开启了华语摇滚的辉煌三十年。
2010年8月27日,怒放演唱会在工体上演,阵容空前绝后:从摇滚教父崔健,到汪峰;从beyond之子黄贯中,到中国最强金属乐队唐朝……那些中国摇滚乐的亲历者,华语摇滚乐风骨的锻造者,再度聚首工体。
■ 年轻时的崔健
如果亲历过现场,当年的盛况如在昨日。当时的乐评人在头条这样写道:“从怒放演唱会的第1分钟开始,身处工人体育场内的观众就被带入了另一个时空,这里的世界与看台之外迥然不同,它不是现实,而是一个名为九十年代的音乐梦境。五万名观众在梦境中雀跃并高唱,荧光棒和打火机成为这场穿越之旅的路灯。”
曾经的摇滚英雄们,面容虽已苍老,声音却响彻云霄。
那是90年代的华语音乐,工体永不磨灭的动人记忆。而工体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1986年5月9日,《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深情唱响。
2005年7月9日,周杰伦“无与伦比”北京个人演唱会在工体开唱,掀起一阵阵地震式的狂欢。莫文蔚也作为演出嘉宾再次在北京登台演唱。随后几年,周杰伦又数度以工体为主场,为华语流行音乐留下了更多精彩。
2010年,梁咏琪北京演唱会在工体举行。
2018年12月22日,“不止,是李健”2018-2019李健世界巡回演唱会。
工体之于中国乐坛,绝不止于五万人的场馆,而是中国音乐史皇冠上的明珠,是数代音乐人最向往的巅峰舞台。
于乐迷而言,它也早已不止于钢筋混凝土,而是跳跃的音符,流动的盛宴,集体的欢歌。
03
建设者
2021年11月18日,随着第一榀钢梁被吊装上支撑架,工体足球场主体罩棚钢结构施工正式开始。
23榀钢梁犹如23个音符,连接合龙后共同组成了罩棚的内环。外环和内环搭建完成,便如织网一样用径向梁和斜撑连接,工体的“看台碗”便从设计图纸变成眼前的真实呈现。
■ 工体改造复建现场,摄于2021年12月
改造完成后的新工体将由综合性体育场变身为国际一流的专业足球场,成为首都第一座、国内第一批国际标准足球赛场。
回首工体迄今62年的“服役”之路,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走来,球迷、乐迷,迎来送往,背后还汇聚了千千万万默默付出的建设者。
1986年,为承办1990年北京亚运会,工体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改造;
2003年,为迎接中国首次举办亚洲杯,工体再一次进行了改造;
2005年,46岁的工体已然老去,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来第三次改造,这之后工体又继续服务了14年;
2020年8月,北京工人体育场启动保护性改造复建,改造后的工体将保持主体椭圆形造型基本不变、外立面形式和比例基本不变,保留特色元素基本不变。
凤凰网《问渠人物》了解到,新工体将对标国际主流专业足球场先进设计理念,将最新的“看台碗”结构、四层看台布局、全看台覆盖罩棚、欧洲主流锚固草系统等要件全部整合进工体改造复建项目中,改造完成之后的工体容量大幅提升,座席数量将增加至6.8万。
“变化源自工体看台采用欧洲先进的‘看台碗’结构。”北京建工集团工体项目经理李欣介绍,工体首层看台下沉至地下10多米,新场馆地下两层、局部三层,地上六层。除看台外,增加包厢层、俱乐部层等。观众还可在专门的休息厅享受餐饮服务,同时观看高清实况转播。
■ 工体改造复建现场,摄于2021年12月
新工体复建还未完成,“服务令”早已接下:
不但要迎接2023年亚洲杯开、闭幕及决赛的承办任务,还要具备未来承接更高规格国际足球赛事的条件和能力。
施工中,工体改造复建项目大量应用“智慧建造”技术,在建筑机器人、模块化生产技术加持下,工程施工质量、效率大幅提升。
对于专业足球场而言,如果说看台是它的“身”,那么草坪就是它的“心”。项目公司中赫工体副总经理宋鹏告诉凤凰网《问渠人物》,改造复建后,工体不再使用传统天然草坪,而是欧洲顶级足球联赛标配的锚固草系统。
■ 新工体效果图
锚固草系统为天然草、人工草结合形式,具有寿命长、渗水性能好、养护成本低、可承受高强度使用等优点。再辅以地下通风和调温系统、自动喷灌系统、智能补光系统等科技,未来工体的草坪质量将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宋鹏向凤凰网《问渠人物》描述:改造复建后,工体还是一座“智慧的场”。正在开发的“智慧工体”系统,将为观众提供入场、观赛、离场一站式智慧服务。“智慧工体”还将引入自动驾驶安防巡逻、全景高清移动慢直播等5G 科技应用,全面提升观众体验。
改造复建后的工体,将从单一的体育场馆变为开放式、无围墙的城市公共空间,再现1959年建成初期庄重大气的空间格局,就像一个“城市会客厅”。
有人,便有公园。复建后,场馆其他区域将用于建设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城市体育公园和项目南部的3万平方米湖区,建成多功能健身设施与休憩小景,为市民提供大众健身和休闲环境。
在本次复建中,中赫集团与北京建工集团、华体集团组成联合体,成立中赫工体(北京)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赫工体”),负责新工体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招标公告显示项目建安成本共计46.2亿元。
在施工现场,3200余名建筑工人现场驻扎,上百名管理者各司其职。随着新工体的身姿日渐展露,全球的建筑“迷”纷至沓来,成千上万的球迷、乐迷,更是翘首以盼。
一座工体,万家灯火。谜一样的工体,永不落幕的“迷”,将如影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