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一房地产合作项目的股东方(下称 “合作方”)发布的举报材料成为圈内热议话题。
材料中,合作方直指某知名家电企业旗下房地产开发企业(下称 “M房企”)成都区域公司,在合作楼盘陷入严重亏损、债务高企的困境下,通过一系列涉嫌违规的操作转移项目资金近千万元,且存在暴力破坏共管保险柜、盗用公章等行为。
目前,合作方已正式启动刑事控告程序。
合作方材料披露多项争议:从流程违规到资金转移
据凤凰网风财讯了解,合作方与M房企在成都的合作始于2017年。
出于对区域未来的看好,合作方在2017年2月进入成都住宅市场,此后一年时间一口气在成都青白江区拿下3个项目,除了自己竞得一个百亩大盘项目外,还参股了M房企及万科的项目。
好景不长,2018年5月15日,成都迎来历史上最严限购,限购对象从个人调整为家庭,新落户交12个月社保才能购房,外地父母挂靠落户不能作为独立家庭买房。
同时,以家庭为单位每次只能参加一个项目的摇号,已划为成都城市中心区的青白江区此次也被纳入限购范围内。
刚被拔高为城市中心区不到一年的青白江区,在严调控限制之下的楼市却显得根基薄弱,市场行情顷刻间急转直下。
所以在7月份合作项目首次开盘时,其208套房源仅有36组客户审核通过,同时项目的实际成交价比开发商备案价格低了约1500元/平方米,并还推出买房送车位活动。
市场的下行也给合作双方的破裂埋下伏笔。
2021年后,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合作方与M企业同样也难以置身事外,从项目到集团层面均出现了流动性危机。而双方的矛盾也在这几年的合作中逐渐积累。
据合作方提供的材料显示,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已积累多项矛盾,这些矛盾从最初的流程争议逐渐升级为资金与权益纠纷。
2025 年 2 月,矛盾正式爆发。M房企成都区域公司相关团队在未与合作方沟通、未获得其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发起了多笔工程付款审批。
合作方在监测到审批信息后发现,项目付款系统中存在 “24 小时不操作即自动通过” 的设置 —— 这意味着若合作方未能在 24 小时内对审批流程做出处理,款项将被自动批准支付。
合作方当即向涉事房企提出异议,明确要求暂停所有付款流程,待双方完成项目结算后再重新商议付款事宜。
据合作方在材料中称,M房企成都公司不仅拒绝了合作方的要求,未恢复其对审批流程的 “退回” 权限,随后通过系统技术调整,强制推动多笔付款审批通过。
合作方相关负责人在举报材料中表示:“付款审批本应是双方共同决策的事项,涉事房企的做法实质上剥夺了我们的审批权,完全违背了合作协议中‘共同管理、共同决策’的原则。”
营销费超支生疑 第三方审计受阻
随着矛盾逐渐显现,合作方对项目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产生疑虑,并于 2025 年 4 月正式提出引入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开展专项审计,重点核查营销费用支出、工程付款流向等内容。
对此,M房企成都公司以 “项目处于施工关键期,事务繁忙”“审计会影响工程进度” 等理由拒绝。
合作方认为,涉事房企的“不配合”背后可能存在 “利益输送” 风险,“比如部分营销费用的收款方是与涉事房企有关联的公司,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些支出的合理性”。
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该项目的营销费用、管理费用采用 “固定比例包干” 模式,即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协议约定的比例,若出现超支,超出部分需由涉事房企承担。
合作方提供的账面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3 月,项目营销费用已大幅超过协议约定的上限。合作方据此要求涉事房企按照协议履行责任,对超支部分进行返投或承担相应费用。然而,涉事房企否认营销费用超支的事实,认为账面数据存在统计误差,拒绝返投。
“协议里写得很清楚,超支部分由他们承担,现在却不认账。” 合作方表示,营销费用的无序支出不仅增加了项目的资金压力,也让合作方对涉事房企的费用管控能力产生质疑 —— 据其透露,部分营销活动存在 “投入高、效果差” 的问题,例如某场线下推广活动花费超 50 万元,但实际带来的客户转化量不足预期的 30%。
而审计未能及时推进,也为后续的资金争议埋下了隐患。合作方在举报材料中提到:“如果当时能顺利启动审计,或许能更早发现资金管理的漏洞,避免后续的巨额损失。”
2025 年 6 月,在当地法院的组织下,合作方与涉事房企就审计事宜进行调解。调解中,M房企成都公司口头同意接受第三方审计,并约定审计机构于当月下旬进场。
然而,就在审计机构拟进场的前一个周末,M房企成都公司突然集中发起多笔大额付款申请,涉及金额总计近千万元。合作方发现后,紧急向项目资金托管银行发送风险提示函,说明 “未经双方同意,任何单方面付款行为均属违规”,请求银行暂停支付。
但涉事房企通过 “银企直连” 系统绕过了银行的人工审核环节,强制将近千万元资金划转至其关联公司账户。合作方提供的银行流水显示,这些资金最终流入了 3 家企业,其中 2 家为涉事房企母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另 1 家为涉事房企前高管持股的第三方公司。
“这笔钱是项目后续施工、农民工工资发放的关键资金,被划走后,项目已经面临停工风险。” 合作方表示,目前项目参建单位已多次催款,部分施工班组因未收到工程款已暂停作业。
共管保险柜被破坏:公章使用成新争议点
资金被转移后,合作方在核查项目文件时发现,一份未经其签章的《债权转让协议》上加盖了项目公司公章 —— 该协议将项目公司对某材料供应商的 500 万元债权转让给了涉事房企的关联公司。
合作方当即报警。在警方的陪同下,双方共同前往存放项目公章的共管保险柜所在地。打开后发现,保险柜柜体有明显的暴力撬动痕迹,柜锁已损坏;而原本用于监控保险柜区域的摄像头,镜头被遮挡,无法调取事发时段的监控录像。
按照双方约定,该保险柜需由合作方与涉事房企分别持有钥匙的人员同时在场才能开启,项目公章的使用也需经双方共同审批。
合作方据此认为,涉事M房企为 “补全” 资金转移和债权转让的流程漏洞,采取了暴力破坏保险柜、盗用公章的行为。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事件暴露出部分房企在合作项目管理中的 “权责失衡” 问题。“合作开发本应基于信任与规则,但涉事房企的一系列操作不仅违背了商业契约精神,也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一位长期从事房地产合作项目法律服务的律师表示,“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未经同意转移资金’‘破坏共管财物’等行为已涉嫌违法,若查证属实,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面对当前的局面,合作方明确表示 “信任已完全崩塌”, “涉事房企的行为不仅是商业违约,更涉嫌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等刑事犯罪。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目前,合作方已向公安机关递交刑事控告书,指控涉事房企相关人员 “非法转移资金”“故意毁坏财物” 等行为;同时,已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涉事房企返还被转移的近千万元资金,并赔偿信誉受损造成的损失。
截至发稿,涉事房企总部及成都区域公司均未就上述问题作出公开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