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经济转型正当其时,新趋势催生新职业需求。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写入国家 “十四五”规划。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落地,监管部门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及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双碳1 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加速进行,与之相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需求都在激增。
近来,与“双碳”相关的“绿色”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获得社会广泛关注。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将碳排放管理员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这一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监测企事业单位碳排放现状;统计核算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数据;核查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情况;购买、出售、抵押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权;提供企事业单位碳排放咨询服务。
各行各业对“双碳”人才的需求正在迅速扩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需要的“双碳”人才在55万至100万名左右。
抢人大战
事实上,与“双碳”相关的绿色职业并不仅仅只有碳排放管理员,还包括碳排放监测员、碳排放核算员、碳排放核查员、碳排放交易员、碳排放咨询员等工种。
眼下,不少企业向这些“绿色”职业开出高薪,开启抢人大战。
放眼望去,在BOSS直聘、猎聘、前程无忧等招聘软件上,能源、汽车、房地产、计算机、金融等行业放出大量上述岗位需求。时代周报记者查询,猎聘和“碳”相关的岗位需求超出400条。其中,碳材料研发、碳积分核算、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员、碳咨询工程师等最为热门。
当中不乏知名上市公司,用高薪岗位争抢低碳相关专业人才。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BOSS、猎聘、前程无忧等招聘软件放出的与“碳”相关的岗位,月薪资多在1万元以上。
比如,华润水泥投资有限公司(01313.HK)发布的一条名为“碳中和研发岗”的岗位需求显示,该岗位的月薪资范围在6万-6.5万元之间,岗位要求包括有碳减排、碳中和技术的深厚基础;掌握碳减排、碳捕集及碳利用技术;了解国家、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政策、发展趋势等。
无独有偶,小米(01818.HK)也放出了一则名为整车工程-碳排放专家的岗位需求,月薪资范围为2万-4万元之间。工作要求包括制定碳中和路径及目标、推动各组织/部门相关碳减排工作开展;熟悉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并能够对各环节的碳中和工作予以指导;吉利控股(00175.HK)则放出了“碳交易项目经理“、碳中和咨询专家等岗位,开出的月薪资范围在2万-4万元之间;美的(000333.SZ)则放出了热力学研究的岗位需求,月薪在2.3万-4万元之间,工作职则包括跟踪碳中和相关新技术趋势、新标准,推动碳中和相关技术落地等。
多方合力培育“双碳”人才
热火朝天的“高薪抢人大战”背后,是低碳行业的专业人才供需匹配矛盾。
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环保领域对高学历青年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其同期增长率为225.4%,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
环保领域缺乏高学历人才,低碳技术方面人才则更加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国际顶尖低碳技术人才,国际人才更多地流向发达国家;二是缺乏低碳技术青年人才,低碳环保领域青年人才不足;三是既有人才缺乏创新活力,低碳环保领域创新性不高;四是低碳环保领域人才管理较差,相关技术人才缺乏服务保障。
总体来说,目前就业市场和人才培养机制尚不足以满足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此外,市场对绿色低碳人才开发认识不足、产教融合和产才度较低、职业发展路径不够清晰等问题,也都较为突出。
实际上,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一直未完整纳入学科体系建设,一直处于紧缺状态。此外,部分高校的学科、学位点、专业三者资源投入分散,共享度低,导致学科建设对学位点、专业建设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不足,科研平台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贡献度较低。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低碳相关 “产学研”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主管部门、企业、学校在低碳的“产学研”合作方面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多名业内人士指出,人才是低碳产业保持高速、健康发展的基石。如何弥补低碳能源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不足,将影响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实际效果。此外,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加速人才对接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促进低碳专业人才培养需各个领域协同考虑,包括就业培训、专业技术教育、社会保障体系、低碳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等。这既需要政策顶层设计,也需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合力,以资金助人才,以人才推技术,为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