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凤凰网风财讯 作者|陈文莉 编辑|王婷婷)
曾因欠薪6亿被打的宝能老板姚振华,最近又开始招人了,据传还承诺一经报到先发放半个月工资,一时间引发热议。
招聘岗位还不少,凤凰网风财讯在多家招聘网站查询到,宝能集团旗下宝能汽车在涂装、成本管理、财务运营、研发、智能制造、工程造价等多个岗位均有招聘信息更新。
(截自:猎聘)
但据风财讯跟踪观察,宝能汽车的业务发展仍存问题。以汽车核心部件电池为例,宝能汽车主要的电池公司昆山聚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昆山聚创”)在近日被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发布“破产公告”,并将其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移送破产。
宝能有底气招人、有能力从新能源汽车“求生”吗?
这个疑问,其实也适用于很多向新能源领域发展以“曲线自救”的房企。
凤凰网风财讯通过梳理发现,目前房地产行业中,已跨界新能源的房企并不在少数,雅居乐、合生创展、华夏幸福、荣盛发展、广宇发展、天宸股份、宋都股份、金科股份、蓝光发展、大名城、万通地产等房企都曾入局新能源领域。
但新能源领域有门槛、论关系、讲技术、求市场...一些房企“临阵抓瞎”投入新能源领域,它们抓住的,真是“稻草”?
宝能恒大紧抓“汽车稻草” 能救命吗?
姚振华进入新能源汽车算早。2017年,宝能集团收购了奇瑞旗下的观致汽车,后成立宝能汽车。
据姚振华2022年公开言论,宝能集团在汽车业务上已经累计投入530亿元。
然而目前宝能汽车却面临规模不小的强执、破产纠纷。
例如上述昆山聚创。凤凰网风财讯穿透股权发现,昆山聚创大股东为深圳鸿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75%),昆山市国资委持股25%。而深圳鸿鹏便是钜盛华的全资子公司。
该公司是宝能汽车为满足配套需求而设立的电池项目,然而自宝能集团陷入流动性危机,昆山聚创项目便一直进展缓慢,其涉诉涉执债务超过4亿,多宗用地被挂牌拍卖。8月29日,昆山聚创的三宗土地及无证建筑、机器设备便被以6.11亿元的价格拍出。
昆山聚创只是宝能汽车众多地区性项目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宝能汽车被执行金额合计超过35亿元,观致汽车几近停摆,其推出的BAO、悠宝利等新品牌尚未量产。
产业链相关的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3月被申请破产重整。
宝能此前在广州、贵阳、昆明、昆山、西安等城市所拿汽车制造用地多处于被收回、拍卖等状态。
汽车板块强执破产之下,员工成为了最先受到冲击的群体。
据此前流传的“宝能集团欠薪情况表(2021年7月-2022年4月)”中,总欠薪13.3亿元,其中汽车板块为“重灾区”,合计欠薪超7亿元。
(网传宝能集团欠薪情况表)
7月31日,宝能集团深圳总部更是爆发了员工暴力讨薪事件,实控人姚振华被欠薪员工围堵,并被推搡倒地、打掉眼镜。
不过,姚振华似乎对宝能造车仍颇为执着。在今年2月召开的“宝能集团2023新年开工大会”上,姚振华提到,2023年将是宝能迈进下一个三十年辉煌征程的崭新起点,也将是宝能汽车战略提速的决胜之年。
跨界新能源造车的房企,最著名的还有恒大。
在恒大陷入危机的两年中,许家印都从未放弃造车,在其蓝图规划中,更是直言要将恒大汽车打造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然而恒大汽车已经连续两年亏损了840亿元,车辆交付仅千辆,被执行总金额已近7亿元。
风财讯深度
6
8月14日,恒大汽车深夜发布公告,获中东企业NWTN集团5亿美元战投,并向中国恒大等溢价157.7%发行新股抵债。但有传言称,NWTN集团此次战投原因不寻常,其实控人吴楠不仅与许家印有着诸多暗线相连,与许家印的“老友”王文银也有着频繁的生意往来。(相关阅读:《“世界500强”资产被质疑 曾力压华为救援恒大》)
“倾尽家产”跨界新能源 生死一搏?
除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光伏等新能源细分领域也是房企积极筹谋的领地。
荣盛发展(002146.SZ)就在6月2日发布了关于筹划股份购买资产事项暨停牌的进展公告,拟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盟固利”)68.38%的股权。
公开信息显示,盟固利深耕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超过20年。在此前荣盛发展的控股股东荣盛控股在盟固利的投资近50亿元,且盟固利早已于2021年完成股改,准备冲击IPO。
相比于盟固利的突进,荣盛发展的情况实在难言乐观。自暴雷以来,荣盛发展的股价不断走低,一度逼近1元面值(按照上市规定,股价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就将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
彼时,荣盛控股放弃盟固利独立上市之路,选择将其纳入荣盛发展这一上市平台中,保壳意味十足。
天宸股份(600620.SH)则在5月5日公告披露,公司拟投资116亿元建设光储一体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相关阅读:《绿地股东豪掷116亿杀入光伏,“上海地产大王”会是下一个蓝光?》)
财报显示,天宸股份2022年仅实现了2.44亿元的营收和不足5000万的净利润;2023年一季度账面资金不足6亿元。这一度引来上交所对其可能存在退市风险、可持续经营的问询。
天宸股份在此时选择投入百亿资金,跨界新能源领域,无异于“蛇吞象”。
广宇发展(000537.SZ)的做法可谓彻底。2021年12月,广宇发展披露重大资产重组草案,拟将所持全部23家子公司股权置出,置入鲁能集团与都城伟业合计持有的鲁能新能源100%股权。
据9月8日互动平台,广宇发展称,公司目前已完成主业转型,主营业务为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运营。
至此,广宇发展不再是一家房企,而是新能源企业。只是,转型后的广宇发展业绩表现波动颇大。据2022年及2023年半年报,广宇发展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4.3亿元,同比下降82.49%;2023年上半年营收19.18亿元,同比增长8.17%;归母净利润5.55亿元,同比增长35.16%。
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
凤凰网风财讯注意到,与过去直接投资新能源外,房企的跨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例如8月25日,广汽埃安旗下品牌昊铂与星河湾、红星美凯龙、金港企业、浙江交投中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跨界合作,推进超充站建设。
近几年,在双碳目标和政策扶持下,新能源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大V”任泽平更是公开表示,新能源是未来极具爆发力和增长空间的行业。“当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
叠加房地产行业调整阵痛,房企跨界新能源领域以求生存的意图,并不难理解。
然而,雅居乐投资的威马汽车,三度IPO均以失败告终;蓝光发展躬身入局光伏产业,却最终股权被冻结、股票被摘牌;宋都股份垫资16亿元参股盐湖提锂项目,却因信披违规半道终止……
从多家房企的跨界表现来看,目前其在技术门槛较高的新能源领域仍很难获得稳定盈利,甚至一不小心被拖至更深的泥淖。与其跨界,做好主业,将投资目标限定在熟悉领域内,求生概率或许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