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车轮总是步履不停地滚滚向前,2020已近尾声,但那些不平凡的、鼓舞人心的、闪耀着高光的时刻值得铭记;而那些暗藏隐患、暴露风险、亟待鞭策的也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警觉。数往知来、温故知新,地产行业同样走过了兼具挑战、思考、转型、蜕变的一年。盘点2020地产行业,用视频记录,用词语铭记,用图片回顾,为这一年的征程拉上帷幕,也为即将开篇的2021留下一道待解的思考题。
靴子落地前,有关房企融资政策将收紧的讨论就络绎不绝。直到今年8月20日,住建部、央行联合在京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正式确定。本次新规的出台被业界视为“将改变行业发展的逻辑”,足见其影响之深之远。
监管政策以“三道红线”为核心,主旨是在房地产“长效机制”下,对房企有息债务规模进行精细化管控,着力降低行业杠杆率。进入9月,此前参与座谈会的12家房企已先行开启试点。而政策的全面实施将于2021年年初进行,并力争让房企在3年内完成降负债目标。
具体来看,“三道红线”即房企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按照“红、橙、黄、绿”将房企分为4档,以有息负债规模为融资管理操作目标,分档设定有息负债规模增速阈值,每降低一档,上限增加5%。
随着政策应声落地,房企降负债的号角立即吹响。数据显示,重点统计的40家上市房企9月融资总额为402.14亿元,环比下降51.41%,为2020年以来月度最低水平。而在天平的另一端,房企销售和拿地进程也发生了显而易见的转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前11个月,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增速较1-10月提高1.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达14.9万亿元,增长7.2%。
与销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企的拿地节奏,三道红线约束下,“谨慎”成为各家企业心照不宣的操作。统计显示,2020年1-11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0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5.2%,降幅较1-10月扩大1.9个百分点。
不言而喻,三道红线的影响已经在业内逐渐显现。融资约束的压力下,房企纷纷在“投、融、储”三端发力,降杠杆的效率可谓肉眼可见。而自四季度以来,从整体数据上看也已卓有成效。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规的出台并不仅是短期内的约束,而是要从根源上扭转地产行业以往高周转的运营模式。从宏观层面而言,融资新政意在推动行业的长期稳健运行,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起跑的枪声已响,在接下来的赛程中,逐步实现规范化发展,有效提升投资和运营能力将是房企竞速的新砝码。而从目前房企的触线的情况来看,高负债和低周转的企业也最易受到三道红线的影响。针对未来地产行业将迎来的发展环境,万科董事长郁亮曾指出,随着土地红利、金融红利相继消失,房地产行业正在进入“管理红利”时代。在这一阶段,企业将不能再依靠杠杆,而是凭借提升竞争能力获取优势。在此背景下,聚焦高质量发展,驶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成为房企的必然之选。
>>2020地产热词盘点

